让年轻人“来了不想走”,就业地应如何做?

2025年07月14日 来源:中国劳动保障报
二维码
用微信扫描二维码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2025届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,奔赴五湖四海,步入职场。哪些因素是他们选择职业发展“第一站”时考量的?反过来说,地方应该怎么做,才能成为年轻人的“理想就业地”?

近年来,各地纷纷推出引才政策,很多地方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。住房补贴、租房优惠、创业资金、落户便利……实惠多多,诚意满满。然而,真正打动并留住年轻人的是就业地的内在吸引力。

当前,很多年轻人选择工作地点,不只看GDP和地标建筑,还看当地的包容度和舒适度,比如有没有Livehouse(音乐展演空间)、免费球场、“对宠物友好”的社区环境。就业地对年轻人的吸引力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读懂了他们的心。

高房价、高通勤成本、高生活压力,会成为就业地和年轻人之间的一堵墙。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,租得起房、吃得起饭、出得了门,是基本的生存需求。就业地若无法化解“漂泊感”,年轻人或许会远走。就业地若缺乏产业支撑,也难以承接“人才红利”。若想留住年轻人,就业地应提供“可负担的体面生活”。

年轻人需要的不只是谋生之地,更是精神栖居地。很多人愿意为一场深夜的脱口秀驻足,也愿意为一方共享空间停留。一条老街的烟火气、一处公共空间的改造、一次年轻化的文化活动,都能点燃就业地的温情,让年轻人有“在地感”。

就业地鲜活有趣、让年轻人有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留下。打造“桥下球场”,建设“青年驿站”,推出“潮流夜市”,都是就业地对青年需求的细腻回应,是“青春之城”的生动注脚。

从根本和长远看,让年轻人“看得见未来”,是就业地打动年轻人的“核心竞争力”。一份稳定的工作、一条成长的路径、一次创业的托举,是就业地对年轻人的最好承诺、最有力支持。这一点,离不开就业机会、教育资源、创新土壤的培育。有的地方提出“产业引才”,围绕人工智能、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精准引进青年人才,这是路径的升级,也是理念的转变。

让年轻人“来了不想走”,不只是“青年优先”,更需“青年导向”;不只是“给政策”,更应“懂需求”;不只是“扶上马”,更要“送一程”。

归属感不是表面的,而是让年轻人“干得踏实、住得舒心、活得体面”的综合体验。当就业地愿意倾听青年、理解青年、成就青年,自然就会成为更多青年愿意靠岸的“港湾”。“你是哪里的?”“我是这里的。”这个回答,不因户口,而因心安。

“哪里值得去?哪里值得留下?”这是年轻人选择就业地时的思考,也是各地谋划发展时面对的命题。我们谈论地方未来时,谈论的其实是怎样让一名名追梦的年轻人,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